2020年1月教育部以“1號文件”的名義,發布了這一消息:正式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計劃。這意味著已經實施16年的招生考試完成了歷史使命,日后不再沿用。
政策一出,家長群徹底炸了...
本來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取消自主招生考試,就意味著連最后一條升學“捷徑”也堵死了。高考難上加難,搞不好以后孩子必須“裸考”上陣。
這無疑成了大家口中相傳的“升學寒冬”,很多家長提出疑問:高考各種加分(或降分錄取)沒了,學生的學科特長如何體現?競賽生的出路又在哪里?以后上不上得了大學,難道只看高考成績?
其實,事實遠沒有想象地那么糟糕。
一 升學路從未變窄,反而越來越寬
高考競爭激烈,是所有家長心中不爭的事實。拿清華、北大來說,每年錄取率僅在0.03%左右,也就是說每年萬名中國考生中,只挑三個。而且,在2035年之前,隨著高考參與率的不斷提升(例如2015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為907萬,2018年攀升到956萬人),參加高考的人數越來越多,競爭只會越來越大。當特長加分、自主招生頻頻取消,沒了“條條大道可通羅馬”的升學環境,我們的孩子,擠上“高考”這座獨木橋的贏面在哪里?
解讀政策,提前做好攻堅戰的準備,也許會讓家長和孩子的努力更有價值。事實上,在這次政策發布中,并不只是單純地取消了自主招生,更清晰的人才選拔方向—強基計劃,也相應被提出。
與被淘汰的自主招生相比,新的“強基計劃”在選拔定位、學校范圍、招生專業,錄取方式和培養方式,都更加聚焦清晰。政策中明確提到,2020往后的人才選拔,主要是為了聚焦培養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制造和國家安全等國家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才。
其中,與編程相關的領域占比高達40%,這說明編程人才在國家戰略地位中的重要性和緊缺性,甚至已經到了極度匱乏的地步。需要通過高考這個中國最大、最醒目、最受關注的人才選拔渠道,來吸引廣大考生和家長的注意。
二、適應未來高考,小初中盡早準備
事實上我們發現,中國的教育一直在追逐時代的潮流。
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持續十幾年的“自主招生”一朝變換,其實早有暗示。
2020年1月7日國家最新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中,多次強調要實現“知識”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轉化,突出創新型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再推出“強基計劃”,更加確定未來高考評價會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以及思維能力的考察。
一位資深的教育研究專家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學,12所世界名校發現,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慮一個問題:工業時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經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的需求。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今天我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一件事,不是一個綜合的挑戰?給孩子找個好的幼兒園,給家里房子裝修,這些挑戰絕非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就能應付。不過,為了應付這個變化,很多學校已經在往前探索了。
老師教孩子《史記》,不是教他們背司馬遷的生卒年份,而是交給孩子一個任務:給一個《史記》里的人物寫一份求職簡歷。如果要給劉邦寫簡歷,首先,得對劉邦得生平背景足夠了解,哪些工作經歷,擅長做什么,參與了哪些重大的歷史項目,有哪些社會人脈資源。
更重要的是,孩子們需要站在劉邦的立場,幫他通過這份求職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銷。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題目。
所以,不僅僅是大學,甚至初中、小學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強調創新型人才和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人工智能潮流下,教育改革的大勢所趨。
而在眾多政策影響的情況下,讓孩子從小學習編程的優勢也自然變得越來越突出。編程的學習,對于孩子的邏輯思維、數學理解、英語興趣、嚴謹理念、解決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來說,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用編程,高校培養未來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頒布的“強基計劃”,與往年“自主招生”還有一個核心的區別在于:針對選入高校的學生,一旦錄取,會采取單獨編班,實行導師制和小班培養。為的就是讓具有核心技能的學生,在大學更精準地培養能力。毫無疑問,人工智能的發展正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新賽道,然而背后人才的匱乏卻是制約發展的木桶短板。
上個月,一則“博士畢業年薪200萬,被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瘋搶”的消息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引發了上萬+網友的熱議。原來,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14級直博研究生左鵬飛,一畢業就收到了華為邀約,連阿里、騰訊、深信服也拋來了“橄欖枝”。27歲的他拒絕了騰訊300萬的示好,最終選擇了華為201萬年薪的工作。
|